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家彩网|家彩网
首页>文化频道>要闻>正文

家彩网|家彩网

来源:家彩网2023-10-28 17:48

  

习近平同安哥拉总统洛伦索就中安建交40周年互致贺电******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1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安哥拉总统洛伦索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40周年。

  习近平指出,建交40年以来,中安双方始终真诚友好,携手共进,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支持。当前中安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双方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切实惠及两国人民。我高度重视中安关系发展,愿同洛伦索总统一道努力,以两国建交40周年为契机,深化政治互信,密切互利合作,增进民间友好,谱写中安战略伙伴关系蓬勃发展新篇章。

  洛伦索表示,建交以来,安中关系持续发展,各领域互利合作取得重大成就,成果令人满意。两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上观点一致。安方愿同中方加强友好合作关系,建设共享共赢的未来,实现共同进步、繁荣、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家彩网

东西问|曾明:为何在人生“至难”,苏轼却能“图其至远”?******  编者按: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再度引用“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激励奋进,引发热议。此古语出自苏轼名篇《思治论》,中新社“东西问”特专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曾明,解读为何在人生“至难”,苏轼却能“图其至远”。

  中新社成都1月6日电题:为何在人生“至难”,苏轼却能“图其至远”?

  ——专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曾明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年仅26岁的苏轼在《思治论》中提出疑问。苏轼用自己起伏波折的一生给出答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他写下“天下第三行书”与千古雄文《赤壁》二赋;晚年被贬惠州、儋州,依旧乐观旷达,留下华章无数。

  在人生低谷,苏轼如何从“至难”转向“至远”?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什么样的精神面对“至难”?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曾明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苏轼为什么在《思治论》提出“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

  曾明:苏轼一生,元丰二年(1079年)遭遇“乌台诗案”之前为前期,元丰四年(1081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之后为后期,中间两年可谓大彻大悟期。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前期“桃李春风”,后期“江湖夜雨”。

  《思治论》为苏轼26岁时所作,恰好是他“桃李春风”之时。当时苏轼出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已两年,他洞察民间疾苦、了解地方行情。在文中对当时朝政“三患”,即“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之弊,提出了要“课百官,安万民,厚财货,训兵旅”。

  在《思治论》中,苏轼还提出了“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一问。可见,“至难”和“至远”,在苏轼心中是辨证认识的。即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由难转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幼树会成林,溪流终入海。他坚信只要定下心思去做,就肯定能达到目标。

四川眉山三苏祠内的苏东坡的雕像。张忠苹 摄

  中新社记者:苏轼提出的哪些主张,对今日中国式现代化仍有参考之处?

  曾明:《思治论》全文虽只有2000余字,却清晰表明了苏轼早期的一些理念。他在文中表示,执政重民生,以人民为本;安定靠制度,讲规则规矩;太平须“活法”,应改革创新。

  此外,《思治论》还提出“发之以勇,守之以专,达之以强”,其意为在目的明晰、规划周详的情况下,政策就应得到坚定不移的执行,只有这样,事业才能获得成功。

  苏轼一生据“活”而变,从中看到了人世间的善。他明白“功业见于变”,认为“执一而不知变,鲜不厌者”,做到了“一”与“多”,“恒”与“变”的统一。苏轼主张渐变,而不是“突变”。苏轼“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通变”思想,今天依然值得借鉴。

位于四川眉山的三苏祠。王磊 摄

  在文化方面,苏轼因“活”而新,从中发现了万物的美。他深知“新”乃自成一家之根本,这在诸多诗文中有言。《书吴道子画后》论作画,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评草书》讲书法,说“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通过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以诗为文等做法,使新体更加成熟,旧体别开生面。比如《雪堂记》等均缀以骚体,《观妙堂记》等以对话行文,呈现赋体文的特点,前、后《赤壁赋》等,打破成法以赋为论;《庄子祠堂记》等借“记”作“论”,使文章获得更加不朽的生命力。

  不拘法度,不断创新,苏轼对“活法”的创造实践,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而言,依然具有启示。我们要创作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艺作品,才能真正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让世界亲近中华文化,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华民族。

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内欣赏苏轼名作《潇湘竹石图》长卷。侯宇 摄

  中新社记者:苏轼有哪些华章,成于“犯其至难”?为什么艰难困顿之时,反而成就他艺术的辉煌?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什么样的精神面对“至难”?

  曾明:苏轼不仅将“活法”贯通于诗文词赋、琴棋书画,甚至待人接客之中,还实践在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快意逍遥之中。自然中的“烟雨”,生活中的“烟雨”,仕途中的“烟雨”,在苏轼看来,都是由“至难”向“至远”转换的必由之路。

  不管“大江东去”,还是“明月几时有”,惬意欢喜、磨难坎坷,苏轼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在“至难”中依然能够保持从容洒脱、怡然自得的快意人生。年过六旬的苏轼被贬蛮荒之地儋州,他不绝望不怨恨,而是登高望远,享受绝美海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屡遭打击,沧桑羁旅,却仍有“人生如梦”的哲思,有“江海度余生”的豁达,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遐想。苏轼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包含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展现了最为健全、圆融,可信、可爱、可敬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几乎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所有期许。

观众在参观“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杜洋 摄

  从“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同样反映出,事不避难是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密码。

  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经历了太多风雨坎坷。面对任何“至难”,我们始终迎难而上,这与中华民族昂扬的精神境界、宽容的理想格局密切相关。事不避难难变易,胸无“至远”易变难。新年新气象,中华民族人人都心怀“至远”的目标,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至难”。(完)

  受访者简介:

  曾明,西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10月至2019年4月任西南民族大学第九任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文学、文论,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诗学‘活法’说考索”等4项,出版专著6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编、转摘、全文转载。先后获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家彩网土超队遭遇车祸:捷克国脚苏拉尔离世 西塞等人受伤
2023-08-23
家彩网清华大学发布AI使能平台“紫为云” 加速AI落地
2024-01-13
家彩网为外销鼓吹造势?俄自曝S300防空导弹制造车间
2023-11-26
家彩网为什么你的华为手机比别人的卡?原来是这些设置在搞怪
2024-03-08
家彩网让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赋能绿色发展
2023-12-11
家彩网正确看待城市人口收缩,城区人口降低不代表城市活力下降
2024-03-05
家彩网天猫精灵智能语音美妆镜 AI新体验
2024-04-25
家彩网历史上真实的宫斗比电视剧还残酷
2023-07-09
家彩网Excel做的好是怎样的体验
2023-12-11
家彩网中国或在研世界首款五代空空导弹 装备歼20
2024-02-10
家彩网全世界正遭遇跟国内相似"调控"房住不炒
2023-07-23
家彩网男子因毒驾被注销驾照 仍开车3年236次违法未处理
2023-08-15
家彩网《武装突袭3》将出全新第三方DLC
2024-01-13
家彩网 狐观美国 | 超半数中等收入的老年人十年后付不起护理费用
2024-04-15
家彩网陕西扶贫开发办副主任陈肖坪被双开:搞政治投机
2023-11-28
家彩网新浪娱乐对话藤冈靛中文流利惊艳全场
2023-10-13
家彩网 灾后才被重视的文遗“数字化”,只是将馆藏搬上网那么简单?
2024-04-05
家彩网丈夫张丹峰风波后洪欣首现身 全程带笑
2024-02-01
家彩网 于小彤助阵《我家那闺女2》 承认恋情直言幸福
2024-01-19
家彩网苹果下架多款「屏幕使用时间」类应用
2023-09-18
家彩网持续逃离“三四线”日本住宅空置率创新高
2024-01-18
家彩网爱情从来都不只有一种样子
2024-01-24
家彩网老鼠吓退大猫抢吃猫粮 猫连连后退拱手相让
2024-03-15
家彩网 当郑秀文再发文回应风波,当许志安却身陷没有未来的星途
2023-08-02
加载更多
家彩网地图